【公司要论】深化改革练内功 转型升级补短板 全力推进世界一流疏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的建设

公司总经理 刘若元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对于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而言,是进入中交疏浚二级管理体系的第二年。作为中交疏浚集团创新驱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中交集团和中交疏浚2020年党建工作会和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五商中交”战略、“三者”定位和“一三六九”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334”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拓宽经营领域,优化业务结构,加快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坚持科技创新,立足疏浚传统业务与转型业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科研成果及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引领疏浚行业的技术创新、智能化、产业化集成应用是公司的初心与使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开展疏浚智能化研究上引入生态环保概念,加快疏浚行业绿色智能化研究步伐是公司的任务与目标。

不忘初心与使命,着眼任务与目标,公司上下将紧密围绕“三个核心”全面开启创新发展新局面。

以党的领导为组织核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拓展为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确保公司各项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核心。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疏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为目标,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此要不断延长和拓宽创新价值链,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促进疏浚、环保和海洋领域科技难题攻坚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公司转型升级新动能。

以中交疏浚发展战略为业务核心。坚持在中交疏浚“一三六九”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各项工作,潜心进行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做好船舶维修、备件供应等服务保障,着重开展三类具体业务:科研方面,要积极参与疏浚、环保、海洋产业的相关研究和集团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智能化、信息化方面,要深入进行信息化系统、疏浚智能控制系统、各类仿真模拟器的研发推广;产业化方面,要发展壮大工程承包、疏浚机具研制、船舶修造、集中采购等业务板块。

基于两级集团工作部署,结合市场与行业环境,立足“三个核心”的发展思路,同步制定了“七个坚持”的重点措施。

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进一步推动公司科技研发、疏浚装备业务、自动化系统业务和环保工程业务等方面高质量发展,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坚持产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持续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有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益。

坚持市场导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定位,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做精传统业务、做好转型业务,建立健全项目科学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环保等管理目标受控。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打造最优人才生态。认真落实中交疏浚首届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公司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性和整体性,重点突出“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以创新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为发力点,着力用好用活各类优秀人才,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信息化建设,助推精细化管理。按照“管理可穿透、行为可规范、过程可追溯、质效可查询、信息数字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持续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倒逼公司管理有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坚守“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的目标,以“三基四化十二个到位”为工作主线,抓好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坚持文化先行,提升公司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根基和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公司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在巩固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常态管理、动态创新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坚持落实好这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并以绿色智能化和固废处理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司科研技术与疏浚装备研发水平。持续加强公司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积极参与行业内外交流,并开展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加快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为公司生产经营、科技研发和综合管理创造更多价值。

2020年,越是艰险越向前,公司上下万众一心加油干,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在两级集团的领导与指引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开启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