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论】奋力开创世界一流的疏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中心建设新局面
中交疏浚副总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树东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开启“十四五”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疏浚研究中心党委将深入落实中交疏浚2020 年党的建设工作会部署,牢牢把握“五个坚持”,落实“五个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努力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践行使命担当,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运营管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世界一流的疏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中心建设新局面。
一、强化政治责任,深化党的领导
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的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化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努力把疏浚研究中心打造成为中交疏浚科研创新平台、产业化应用平台和集中采购统筹平台;在疏浚吹填、生态、环保和海洋产业领域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开展科研攻关、技术革新,服务船舶装备升级改造计划,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支持;大力发展智能和信息化业务,提升业务占比;开展生态、环保和海洋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扩大疏浚机具制造规模、疏浚船舶升级改造和维护保养等业务,为中交疏浚建成世界一流的疏浚、环保和海洋产业集团提供强大技术引领和支撑。
二、践行使命担当,彰显发展价值
坚持科研、产业化、工程承包“三驾马车”产业方针,按照中交疏浚党建工作会要求,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研结合,努力开拓市场,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布局。
1.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实力。充分发挥疏浚研究中心在中交疏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优势和平台优势,承担科研管理、技术管理、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等职能,尤其要统筹好前瞻性、基础性、导向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项目,提升自主创新效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相关研究,提升课题立项层次,提升出成果、出奖项的能力。谋划公司科研体系架构及运行管理模式,健全公司科技管理职能体系。
2.深化产研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疏浚装备制造的现代化升级,努力打造成为全球一流的疏浚装备制造及疏浚装备服务企业。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加快探索产研一体化途径,持续提升公司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国交建船舶安全监控系统、“海豚计划”等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优化脱水干化智能控制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监测控制系统,开展智慧水务和智慧流域建设,探索建立流域监测与智能治理一体化平台。以3000方等级耙吸船、工信部疏浚船舶智能作业系统等项目为契机,充分发挥公司在疏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疏浚机具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优势,提升公司在疏浚装备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实力。
3.拓展内外市场,打造行业服务标杆。奋力开拓内外市场,主动经营、提升质量,打造行业服务标杆。积极探索环保疏浚业务发展模式,持续加强高性能疏浚装备的产业化和推广,推进工程承包项目经营信息收集管理的常态化,重点抓好上海老港项目、深圳光明盾构泥浆项目、武汉东湖水环境提升项目。坚持“产业提升、技术引领”的发展目标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巩固现有基础客户、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利用典型项目工程全方位宣传公司科研及产业化实力。
三、持续深化改革,强化运营管控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疏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中心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行动指引,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1.夯实基础管理,聚焦发展品质提升。优化公司管理基础架构,建立与发展需求和管理要求相匹配的组织体系,完成管理理念、管理架构和管理流程的革新。根据公司运营管理现状,完善针对生产单位经济责任、科研所室研发成果、职能部门工作效率的绩效考核模式。梳理资质发展需求,优化制度建设体系,不断提升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持续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优化预算分类和内容,建立预算考核机制。强化风险管控执行力度,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完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全面提速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研发推动力度,服务公司管控和项目运营,增强管理效率,助推卓越运营。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创新发展根基。探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方向、新模式,不断拓宽员工晋升通道,强化职工岗位技能培养,推进建立科研技术人才库和专家库,形成相关人才的职业成长计划和接力接续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坚守安全生产底线,着力打造平安企业。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坚定“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管理目标,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安全队伍建设,推进全员安全培训,坚持从严治安、从优待安,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推动安全生产远程监控系统应用,消除监控盲区,提高监控质量,提升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